- · 《中国疫苗和免疫》栏目[09/30]
- · 《中国疫苗和免疫》数据[09/30]
- · 《中国疫苗和免疫》收稿[09/30]
- · 《中国疫苗和免疫》投稿[09/30]
- · 《中国疫苗和免疫》征稿[09/30]
- · 《中国疫苗和免疫》刊物[09/30]
儒家之礼对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影响(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礼”作为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所具备的社会功能也就逐步彰显、逐步沉淀荟萃,继而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和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而这
“礼”作为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所具备的社会功能也就逐步彰显、逐步沉淀荟萃,继而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和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而这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要想深入人心,要想牢固在国人的心目中扎根、成为天经地义的观念,那就需要广泛传播、形成信仰,达成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绝对共识。那么,建筑,作为人类身体和灵魂的栖息地,也就毋庸置疑地成了这种意识的最好载体。礼制建筑也就应运而生。
“礼”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存在是抽象的、无形的,这种抽象的、无形的意识、观念通过具体的、形象的“礼制建筑”展现出来,给人们一种潜意识中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渗透灵魂、教化民众的直观效果。
基于这种“礼”本质的需求形成的礼制建筑,不再是一个古老、阴森、冰冷的土石堆砌物,而是一种被赋予了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符号甚至是具有被崇拜意义的图腾。礼制建筑的存在,使宗族成员间的“天赋的联结”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形象的符号形式和外在表现,并发挥着社会身份认同中的“天赋的联结”、具有亲情纽带的作用。对于共同祖先的祭奠,实际上就是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也正是在这种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及对于社会身份的构建过程中,“道德、礼、信仰、祭祀”四位一体,互为中介支撑,为宗族成员间稳定的社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构建的鲜明特色。
[1](春秋)孔丘.论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春秋)左丘明.左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6]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基于传统哲学观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7](战国)庄周.庄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8]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孝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0](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礼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2](战国)荀况.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3](汉)刘熙.释名[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4](晋)郭璞.葬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6]魏顺光.殊相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祖坟观念——关于河南周口市平坟事件的文化省思[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3,(3).
[17]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8]刘述杰.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9](汉)班固.白虎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3.
文章来源:《中国疫苗和免疫》 网址: http://www.zgymhmy.cn/qikandaodu/2021/0708/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