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传统审美观在当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意义与(2)

来源:中国疫苗和免疫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中国传统审美观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 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提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

二、中国传统审美观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

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提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身心灵的反映……这就是艺术的意境”⑤。从中国传统审美观入手,将这种意境传递给学生,则是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的不二选择。

在移动终端泛滥的互联网2.0时代,青年学生不可避免的被各种信息包围。碎片化的时间和加速的生活节奏导致“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心灵鸡汤”源源不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环境都对高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强和深入对于中国传统审美观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艺术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种理论形态进行反推,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如何在自身的专业或创作中去表达更宏观更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教学上,教师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艺术作品表层现象的介绍和导赏,而是从更深层次的人文层面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以此结合学生专业领域相关问题和当下的社会及时代背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专业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仅从文中提及的“和”与“空”这两个传统审美关键词来看,即是如此。通过认识和了解这两种传统审美观理念,“和”可以使学生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有更宏观的视角,从更加理性、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空”则可以使学生在浮躁的社会节奏中沉静下来,去观察和剖析自我,从而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和评价。

相较于艺术通识教育,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审美观,首先可以使他们更清晰的了解和加强在自身的艺术创作中已有和欠缺的元素。其次,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更准确、更系统的把握,并将之运用至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将学习到的创作技术和传统审美观相融合,更深层次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注入新的动力,从而使中国传统艺术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只有扎根传统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而不倒,从而兼具更加开放的国际化视野。

对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通识教育更要跳出对艺术知识的表面化阐释和理解,面对博大精深的艺术作品,更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独行。通过学校中的艺术通识课程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审美观,可以为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中打开全新的视角,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中国传统审美观,结合艺术品实例,对应并分析艺术作品,了解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这些都会为自身的专业学习提供很多衍生或背景化知识,从而加深对自身专业学习的掌握,也对不同领域间的跨界和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画将秀丽、淡雅、朴素庄重看做和谐与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音乐也有《吕氏春秋·适音》中的“乐无太,平和者是也”之叹。中国传统审美观与传统文化一样,博大而精深,日久而弥新,对当代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意义和作用。尤其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在教育中重视美育,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前瞻之举。在美育中重视中国传统艺术,究其根源,即对中国传统审美观的传播和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地理解艺术的道理、艺术的本质,来探求艺术或学生本人与社会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孤立的去探究表面化的艺术形式和教条式的艺术手法,把艺术教育禁锢在可量化的材料与技术中,从而忽略艺术的核心问题。艺术教育或许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层面,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技术理论(不局限于艺术创作的技术理论)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教师则通过对作品细致深刻的讲解和反推,来激发学生容纳、消化文化现象和实际执行力的能力。由此,学生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自身学术生涯中的环境和问题,从而成为兼具思想与技术的时代英才,这也正是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的职责和目标所在。■

注释:

①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②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5:423.

③张泽鸿.宗白华美学与中国艺术精神[J].艺术学研究,2010(1):261.

④金湘.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12.

文章来源:《中国疫苗和免疫》 网址: http://www.zgymhmy.cn/qikandaodu/2021/0708/1735.html



上一篇:从话语权到话语力全媒体语境下政府传播能力建
下一篇:传统和思想的现代意蕴

中国疫苗和免疫投稿 | 中国疫苗和免疫编辑部| 中国疫苗和免疫版面费 | 中国疫苗和免疫论文发表 | 中国疫苗和免疫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